【社群紀事】展演題錄。2023>第四季>12月

 

社群紀事展演題錄

展演題錄|特展紀實|專家講座


第52屆建築師節慶祝大會




總統出席台北國際建材展 關心建築相關產業發展

總統出席「第35屆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

112年12月8日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8102

蔡英文總統今(8)日下午出席「第35屆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於現場了解來自世界各地的建材產品和工法技術,並關心建築產業如何實踐與應用,盼持續精進,改善國人居住品質。

總統抵達後,首先聽取全國建築師公會理事長崔懋森進行展場簡報,隨後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及「美國在臺協會」(AIT)農業組組長王睿珂(Erich Kuss)分別導覽建材展的「臺灣館」及「美國館」。參觀期間,總統也受到建築業者與民眾的熱情歡迎。

「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係每年12月配合建築師節舉辦的系列活動之一,邀請相關產、官、學、研代表,以及海內外建材廠商共同舉辦研討會及新品發表。本屆展期自本月7日至10日,吸引逾2,300個攤位共襄盛舉,展出世界各地最新最優質的建材產品與工法技術,係1989年舉辦迄今國內最大規模的專業建材展。

包括內政部次長吳堂安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行政院長陳建仁今(7)日出席「第35屆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開幕典禮時表示,建築材料是政府落實淨零轉型過程中相當重要的關鍵領域,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興辦的社會住宅便將綠建築、智慧建築概念導入設計中,致力打造更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院長強調,政府會持續打造具競爭力、循環永續、韌性的建材產業,引導產業推動綠色轉型,進一步推動臺灣的經濟成長。

陳院長表示,「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由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與大展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是臺灣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建築建材暨產品展,自1987年首次舉辦「台北建材大展」以來,迄今已辦理35屆,歷年吸引許多國內外買主前來參觀、採購,而今(2023)年也有近500家廠商參展,期待藉由此次活動,持續提升我國高品質建材的國際能見度,同時也祝福展覽順利圓滿成功,大家都能滿載而歸。

陳院長指出,今年展覽內容相當多元,結合人工智慧(AI)、減碳、健康、再生、循環利用、公共藝術、國際合作及結構設計等公共關注議題及民生需求。此外,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也將在展覽期間主辦「淨零未來,談AI與建築」臺灣建築論壇,以人性元素引領建築作品作為思維與實踐主軸,推出一系列主題演講,希望集結產、官、學、研各領域專家,共同探討AI與建築相關議題,期盼在建築產業界的努力下,協助國內更多建築同業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推動智慧建築。

陳院長指出,為達成國際地球環境保護的目標,政府在2021年4月22日宣示「臺灣2050淨零轉型」目標,國家發展委員會於去(2022)年3月正式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策略,以及「科技研發」及「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並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行動方案,針對能源、產業、生活轉型政策等重要領域制定相關行動計畫,而這也與刻正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所倡議的淨零排放目標相呼應。

陳院長表示,落實淨零轉型目標的過程中,建築材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領域,近期他在全臺各地出席多場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興辦的社會住宅開工動土典禮,便看到國家住都中心導入綠建築、智慧建築於社宅設計之中,努力打造更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院長強調,政府未來會持續努力精進,打造具競爭力、循環永續、韌性的建材產業,盼能促進國內經濟成長、帶動民間投資、創造綠色就業、達成減碳與循環利用的企業責任,並引導產業推動綠色轉型,進一步推動臺灣的經濟成長。

陳院長抵達會場後,首先聽取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建材研究暨鑑定委員會傅紀宏主委說明建材展工作報告,並於致詞結束後,偕同行政院林子倫發言人、內政部花敬群次長、國土管理署吳欣修署長、建築研究所王榮進所長、蘇巧慧立委、美國在台協會柯傑民(Jeremy Cornforth)副處長、索馬利蘭共和國駐臺代表處穆姆德(Mohamed Omar Hagi Mohamoud)代表、駐臺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億霸(Iqbal Shoffan Shofwan)代表、駐臺北烏蘭巴托貿易經濟代表處特木爾(Tumurbaatar Gankhuyag)代表、大韓建築士協會慶尚北道建築士會李在哲會長、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崔懋森理事長,以及大展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邱文良董事長等人於舞臺上完成剪綵儀式,並與相關公協會代表合影留念,為本屆建築展揭開序幕。

隨後,陳院長一行在崔懋森理事長引導下前往展區,參觀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設立的展位,了解該公司所研發改善室內空氣品質與節能相關產品,並肯定該公司產品銷往國際許多通路,堪稱「臺灣的驕傲」;最後,院長也與該公司工作同仁合影留念。

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 - 活動行事曆

。。。。。。。。。。。。。。。。。。。。。。。。。。。。。。。。。。。。。。。。。。。。。

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

主辦單位 :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國立臺灣博物館

2023/11/28 ~ 2024/11/10

臺博館鐵 道部園區廰舍二樓特展區

本展以十九世紀以來的公共住宅發展為主軸,呈現國際上各國發展多元公宅設計的努力,以及對照臺灣自日本殖民時期、戰後至美援等不同階段的嘗試,探討臺灣與世界公宅設計歷史關係,由歷史中反省未來新公宅所代表的時代意涵,以及下世代對於新公宅設計的可能性與機會,帶動大眾對於未來公宅或居住生活的想像。

打造更好的未來?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
百年來,「公共住宅」一直是許多國家解決居住問題的重要手段。國際上諸多公共住宅計畫,反映不同時代的政策和社會價值觀,亦對居住環境和社區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無論這些公共住宅被如何稱呼,皆是國家在不同層次上的治理與調解居住問題的政策工具,同時也肩負打造宜居的理想現代生活,並為實踐新設計理念的重要場域。


本展透過世界各國及臺灣歷史上約40處的公共住宅設計案例,探索公共住宅設計如何打造理想現代生活的過程,為觀眾呈現各種創新的住宅設計方案。這些方案不僅關注居住空間的功能性,更將人文關懷和社會價值融入其中,從而創造超越當時代的住宅設計。


A:何謂公宅?國家提供住宅給民眾的源起


公共住宅制度起源於19世紀,或更早以前的歐洲,受一些慈善資本家倡議之住宅計畫啟發。


工業革命後,大量人口湧入都市,城市供應住宅短缺,導致貧民窟出現,進一步引起諸如霍亂等公共衛生危機。歐美各國陸續推出改革住宅供給相關政策機制及新的住宅計畫,以改造貧民窟居住環境,如英國於1890年提出的《工人階級住房法》,即授權地方政府建造或者改造適合工人階級的住房以為因應。


兩次大戰期間,勞力與物資的缺乏,延緩了興建公宅的腳步。直到1945至1975年,因應戰後重建與伴隨嬰兒潮世代而激增的住宅需求,歐美各國紛紛投入大量經費補貼興建住宅,造就了福利國家的黃金年代,並與當時都市擴張、新市鎮建立、現代工程技術的潮流相互呼應。


然而,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引起經濟上的停滯性通膨,新自由主義取代原先的政府干預主義、國家主導的福利制度,住宅政策也隨之轉向。許多國家開始朝向市場化、住宅自有的方向調整策略,公宅建設也開始引入私人投資,並推動公私合作,納入地方社區參與,公宅形式日趨多元。


B:人人都值得擁有──陽光、空氣、水與廁所


工業革命後,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由於住宅短缺,導致貧民窟的出現,並進一步造成生活環境的惡化,衍生公共衛生問題。大量簡陋的聯排房屋缺乏足夠衛生設施和自來水的供給;由於城市化速度太快,舊的排水系統無法及時排除污水,廢棄物堆積並逐漸腐爛、發酵。城市密集擁擠的居住情形和衛生狀況的惡化,使病毒細菌迅速滋生,傷寒、霍亂等疾病傳播,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同時期的臺灣,日本總督府重視掌控公共生活風險與維持衛生,並認為國家應當不只於瘟疫時進行干預,而是應該提供一個健康的環境,保證基本的福利救濟,促使每位公民建立維持清潔的文明習慣。


C:建築進化論?──快速、便宜、永續循環


建築師為了更快、更便宜地建造更多的房屋,採用新的施工方式和建築材料,不僅影響建築的外觀和功能,還廣泛改變了景觀環境。


首先,制定標準化的建築設計和施工流程以及建築構件,可以提高施工效率並降低成本。其次,鋼結構和電梯技術,能夠建造更高的建築物,使固定面積的土地容納更多住宅空間,並且改變城市的天際線。再者,鋼筋混凝土技術具有較高的強度和耐久性,並且能防火抗震。預鑄工法則使得工程更加迅速和經濟,並且能更有效的控制品質。


近年環保永續則是新趨勢,引入新的建築技術和材料,以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和提高室內環境品質。重視現有空間的再整修利用,除了節省經費、縮短工期外,也減少拆除舊房子而產生的大量廢棄物。


D: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空間格局與現代家電


住宅,原先只是用以遮風避雨的空間,隨時代演變而逐漸有更多的功能。公宅設計呼應各時代新生活的需求,首先是戶內空間格局的變化。日本傳統建築榻榻米房間原先是多功能使用,用餐、睡覺都在同個空間。經過住居生活的西化後,公營住宅提出DK的概念,將廚房、餐廳、睡眠空間獨立出來。並以最小限空間、最短動線距離為設計準則,創造有效率的生活空間。伴隨空間格局變化而來是新式家電設備引入。例如原本區之一隅的洗浴盆,改為獨立衛浴空間後,即需要水管技術與抽水馬桶、浴缸、熱水器等設備配合,以及足夠的自來水水壓,兩者相輔相成。又如現代西式廚房,需要站式流理台、瓦斯爐、冰箱等,才能縮短家務勞動時間、減輕家庭婦女的負擔。時至今日,還包括了電扇、冷氣、電視、電話、網路通訊、乃至智慧燈具、智慧家庭助理、居家安全監控系統等等,共同定義了我們今天想像的美滿家庭生活。


E:公宅經濟學──可負擔的住宅?或是可投資的商品?


公宅是為解決民眾居住問題而設,除了設計外,經濟面的思考也不可或缺。公宅的性質應該是一般民眾收入可負擔的住宅,還是可投資的商品?


公宅建造目的一般是提供低收入家庭一個可以安居的地方,因此公宅的租金通常低於市場價格,為了降低成本,在建造時會使用簡單的構造和材料,並且不提供高檔設施或豪華裝修,主要滿足民眾基本居住需求。至於「可負擔」的認定,國際主流是按「實際收入」,參酙身分階層,再設定區位、規模、屋齡等係數,計算出該家庭的社宅租金;目前臺灣社會住宅,租金定價多以參考市場租金打折,再按身分差別微調的方式。


公宅若是私有化,不限制民眾買賣,容易演變為自由市場的金融投資商品。過去臺灣政府會按不同職業身分別給予不同貸款條件,並將國宅以低於市場價格銷售給民眾,因此某些位於都市精華區的國宅,一經推出,立刻蔚為風潮,即使沒有實際居住需求的國民也大排長龍參加抽籤,一旦抽中堪比樂透中獎,轉手賣出即有豐厚利潤,形成所謂「樂透國宅」的現象。


F:設計革命與夢想之城


從花園城市到空中走廊,大街廓社區到垂直城市,每個時代都帶來了獨特的居住思維和設計革命。這些變革不僅關注個體住宅,更強調了居民共同生活的公共性和共享空間的重要性。


結尾:設計革命與夢想之城


當我們正大興土木建設社會住宅的此刻,回顧世界公共住宅百年歷史過程格外有意義,提醒著我們:住宅不僅是遮風擋雨的場所,更是展現我們理想現代生活的載體。從最初只是提供基本居住需求,到今日更加關注居住品質、社區環境、生態友好、循環經濟的新生活營造,公共住宅的下一步會是什麼?我們並沒有標準答案。然而,相信透過持續的關注與辯論,我們可以打造更好的未來,人人皆能有舒適、永續且充滿生機的居住環境。


*本展同時為文化部「淨零排放示範展覽計畫」示範展,以「循環使用、減少使用」為策略,展場的展架以可逆式設計,拆解後可移地再使用,同時減少塑化材料使用及印刷品印製數量,為展場設計製作的減碳製作嘗試,也為2050淨零碳排放之國家政策具體實踐。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