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9日 星期三
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全文版〕東海、台中不動產相關公會共創不動產產學專班 攜手扶植不動產永續專業人才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28 18:28:37) 全球ESG浪潮方興未艾,除了科技業之外,台灣不動產相關產業鏈亦加速對於永續的投入,為培育與不動產相關產業接軌的人才。臺中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正雄攜手東海大學與台中市14家不動產相關公會,共同打造一個結合建設、不動產法規、建築設計、土地專業,以及永續議題的不動產相關的不動產產學專班,培養產業所需的不動產永續人才。

全球積極推動永續,但建築耗能和碳排大約仍占全球碳排三成的比例,為了持續推動永續,東海大學今(28日)攜手台中市14家不動產等相關公會,於東海管理學院舉辦不動產暨永續課程推動會議,本次會議東海校長張國恩主持,參者包括副校長詹家昌、管理學院院長李書行、創藝學院院長許和捷、公共事務處處長黃兆璽,更包括臺中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正雄所引薦加入的臺中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謝麟兒副理事長、臺中市建築師公會虞承宗理事長、臺中市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林志雲理事長、臺中市不動產代銷經紀商業同業公會林聖力理事長、臺中市結構工程技師公會許庭偉理事長等共16位不動產相關產業理事長暨先進共同參與。
林正雄表示,國內不動產產業蓬勃發展,企業求才若渴,因此臺中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發起串連各相關公會,並攜手東海大學為不動產行業規劃更多實用的專業課程,以培育更多不動產、建築、土地跨域人才。張國恩表示,也期待培養出更多的AI建築、綠建築等相關專才的人才,東海大學的未來大學理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開放校園,透過引進業界資源結合校園師資來培育學生,以實務經驗共同培育出能為產業所用的人才。
詹家昌表示,本次活動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創舉,能集結中部14家公會與東海大學共同攜手,為達成產學更美好的鏈結,做了最落實與最創新的展現,也為成就共同的核心價值做最好的詮釋。李書行院長表示,經過本次的產學會議討論,大家對未來的課程設計也有更一致的共識,短期將透過EMBA來培養不動產產業因應ESG所需的管理及創新人才,長期希望能在大學部開設與不動產相關的專業課程,讓學生在踏入職場前獲得實踐經驗,及對不動產業的瞭解實現學業與職場的無縫銜接,全面提升學子職場競爭力。
東海、台中不動產相關公會共創不動產產學專班 攜手扶植不動產永續專業人才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全文版〕朝陽科大建築系畢業作品古蹟展出 創新空間設計獲好評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28 15:05:25) 為展現大學四年的專業學習,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室內設計組第29屆畢業設計展〈曦光重合〉於國定古蹟-大屯郡役所展出,台中市文化資產處處長李智富特別應邀蒞臨致詞,肯定朝陽建築系師生長期協助台中市文化資產處進行古蹟活化再利用,希望能集結空間、記憶及文本,構築另一種觀看方式,同時讓歷史建築重生成為全新展場空間,別具意義。

朝陽科大校長鄭道明表示,多年來,建築系致力培育建築及室內設計人才,學生作品接連榮獲美國建築大師獎及西班牙ISARCH建築學生獎等知名國際設計競圖獎項,不少學子尚未畢業即考取室內設計師乙級證照,更有超過200位畢業校友取得建築師資格,錄取率為私立科大中最高,表現十分亮眼。
建築系主任郭其綱強調,為強化學子國際競爭力,朝陽建築系不但與英國密德薩斯大學(Middlesex University)及日本芝浦工業大學合作推動跨國雙聯學制,提供3+1英國雙學士、4+1日本研究學程及碩士雙文憑,同時透過「SDGs竹構築國際工作營」之舉辦,吸引維也納工業大學建築系師生前來交流,強化姊妹校設計領域之學術交流,成果豐碩。
朝陽科大建築系室內設計組今年共展出51件優秀畢業作品,涵蓋住宅空間、商業空間、藝文空間及醫療空間等領域設計,多元創作受矚目。其中,以台灣最美森林鐵道為主題之〈半醒半浮生—阿里山森林鐵路眠月線序列重構計畫〉及書店主題之〈無聲の聲音—複合式空間的場域營造〉,受到多位業界知名建築師肯定,獲得優評金獎及銅獎;另外,以墓園為主題之〈追憶之丘_鐵砧山生命美學館暨遊客中心〉,及針對鹿港真耶穌教會之作品〈上行之詩〉,亦相當出色,展現建築系學子不凡實力。
本屆建築系室內設計組畢業作品展期至5月29日,地點在大屯郡役所(台中市西區民生路36號);另外,建築系建築組畢業展將於6月7日至9日於台北松菸文創展覽園區第五倉庫展出,歡迎各界前往觀賞。
朝陽科大建築系畢業作品古蹟展出 創新空間設計獲好評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全文版〕長榮航空ESG永續創新設計競賽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囊括三獎項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28 14:14:50) 為落實企業永續精神,長榮航空推出「2024長榮航空ESG永續創新設計競賽」,吸引26所大專院校、近600名選手參賽,大葉大學〈Da-Yeh University〉空間設計學系表現出色,囊括空間設計組金獎、銅獎、佳作三個獎項。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講師紀彥竹指出,長榮航空舉辦ESG永續創新設計競賽,鼓勵學生以廢棄貨櫃等回收材料當素材,透過設計轉化為新的空間使用,空間設計學系二年級學生結合創意思維、永續發展與實用機能,發想出多組作品參賽,計有六組闖進決賽,最後黃轍諺同學以作品「書の森」榮獲空間設計組金獎,邱家凱同學以作品「自行車驛站」獲頒銅獎,黃朝瑞同學作品「墓園」獲得佳作,抱回三獎項。
金獎得主黃轍諺表示,他從貨櫃的形狀開始思考,從不受地形限制的排列彈性,進而想到行動圖書館,因此設計出「書の森」。廢棄貨櫃經過銲接與加裝書櫃,可以從圖書館向外延伸,形成小聚落,不只是人與人的知識共享,城市和鄉村之間的貨櫃也可以快速交換,促進城鄉知識交流,帶來城市紋理與農村紋理的融合。謝謝紀彥竹老師的指導,很開心能夠獲得評審肯定,金獎獎品是不限航點的來回機票,他想到美國觀摩城市建築。
章順敏老師指導、空設系大二生邱家凱的銅獎作品「自行車驛站」,將廢棄貨櫃改造為自行車騎士和行人的休憩亭。邱家凱認為,改造後的貨櫃可以沿著自行車道放置,提供步行或騎行者休息、交流、觀景、飲水的空間,也可以改善亂停車的問題。
章順敏老師指導、空設系大二生黃朝瑞設計的「墓園」獲頒佳作,黃朝瑞同學說,他受到電影「阿凡達」啟發,思考人與自然如何共生和平衡,為毛小孩設計了「墓園」,地下是墳墓,地上是友善公園,希望透過這件作品讓更多人關注動物保育的社會議題。




長榮航空ESG永續創新設計競賽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囊括三獎項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全文版〕崑大空設系畢製「築水。煦光之後」|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28 14:15:46) 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第二十三屆畢業設計展「築水。煦光之後」近期陸續於校外展開巡迴展覽,5月16日至19日在高雄駁二青春設計節展出;5月17日至19日則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畢製暨校友聯展,除了邀請在業界的4位畢業系友舉行座談,更舉辦榮譽評圖活動,向外界展示豐沛的設計能量。
每年的五月份及六月份是全國大專院校設計系的畢業展覽祭典,崑山科大空設系畢製「築水。煦光之後」於5月16日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大勇區P2倉庫「青春設計節」舉辦畢展開幕式,該次共展出25組作品,共有四組作品入圍「青春設計節」,包括蔡玗均的「集韻城事-運動鏈結生活新型態再造與對話」、范景翔的「緊急短期 庇護所」及曾維城的「七七事變」及李珮淇的「致新築;未來與未來」,其中李珮淇的作品以新竹六燃廠為場域,透過規劃整合新的產業、活動及居住型態,塑造一個都市空間閱讀新視角,最終獲得「建築與空間設計類」優選獎。
該次活動也邀請許多貴賓出席進行致詞及勉勵,高雄港區土地開發公司蘇志勳總經理表示:「本次畢業設計以水為主要形象主題,意旨同學們的探索及成長猶如水不斷地變化塑形,也與高雄最完善的駁二特區水岸環境相呼應,期許各位畢業生均能在此展覽將四年所學盡數呈現。」曾擔任空設系創系主任、目前同時兼任系上副教授與弘憲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執行長的張博碩提到,空設系創系26年來,因應社會趨勢及業界需求,在系所師資、設備資源、課程規劃等方面不斷地精進茁壯,培育出許多優秀的設計人才。
另外,空設系於臺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畢製暨校友聯展,除了應屆畢業設計55組作品全部展出,亦邀請許多優秀的畢業校友作品參展。在5月18日畢展開幕活動中,邀請三商集團設計部邱建翰課長、CPD Interiors丞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王偉丞主持設計師、湘禾國際設計有限公司周奕伶執行長及自行創業的陳建全展示空間設計師等4位畢業系友進行座談,讓學弟妹收穫業界經驗。
第二十三屆畢業設計總召廖夆淇老師說明,邀請與會的系友畢業後均在不同領域展現滿滿的設計能量,包括室內設計、商業空間、私人住宅、連鎖商空及展演設計等,優秀作品也不斷獲得許多國際設計大獎的肯定,本次座談也希望能藉機與畢業生分享實務及創業的經驗。
18日下午也舉辦榮譽評圖活動,經由空設系老師票選出較優秀的4組作品,包括姜程翔的「路外孤島的另一種可能-城市運転手的棲所」、陳傲駿的「傾樓」、呂佳樺的「淡忘的日常留存於山谷間-村里的日常再造」及鄭宇君的「境遇建築·穿梭於拯救夢境流動與在地處方籤之休息站新模式」,並邀請陳順惠建築師事務所陳順惠主持建築師、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吳柏翰教授及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林蕙玟副教授擔任評圖老師,除了針對作品與議題進行深入探討,更有助於同學們拓展視野及累積設計能量。
Kun Shan University:https://www.ksu.edu.tw/focusNews/detail/14354





崑大空設系畢製「築水。煦光之後」攜手系友聯展 駁二、松菸亮相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14 13:40:28) 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第23畢業製作「築水。煦光之後」舉辦實體展覽,自首站校內展結束後,陸續將於5月16日起在高雄青春設計節、台北松菸畢業設計展等活動展出,共展示55組作品,學生作品不僅入圍青春設計節與金點新秀贊助特別獎,其中蔡玗均之作品「集韻城事-運動鏈結生活新型態再造與對話」更榮獲2024 Muse國際設計大獎室內設計類別銀獎,設計實力備受肯定!
崑大空設系第23屆畢製「築水。煦光之後」,以自我的蛻變為概念,象徵在大學四年設計師養成的過程中,同學們的探索及成長猶如水不斷地變化塑形,期許學子能尋著水面煦光找到正確的方向,在時光的痕跡中築成自我邁向未來。該次參展作品共有55件,在經歷五次評圖後,於5月3日至9日舉辦校內展,吸引多位師生到場觀賞。
而學生的畢製作品也陸續在各項賽事中嶄露頭角,蔡玗均之作品「集韻城事-運動鏈結生活新型態再造與對話」除了入圍青春設計節,更奪下2024 Muse國際設計大獎室內設計類別銀獎。另李珮淇之作品「致新築;未來與未來」、范景翔之作品「緊急短期 庇護所」、曾維城之作品「七七事變」與蔡玗均之作品「集韻城事-運動鏈結生活新型態再造與對話」等4件作品入圍青春設計節創意設計競賽「建築與空間設計類」;姜程翔之作品「路外孤島的另一種可能-城市運轉手的棲所」則入圍新一代金點新秀贊助特別獎。
第23屆畢業設計總召廖夆淇老師表示,設計課是系上核心課程,從大一基本概念設計,至大二及大三的小規模空間與社區場域設計,最後到大四畢業設計,逐步延伸多元的議題探討,包括社會共融、土地關懷、都市計畫、閒置空間、產業文化等。該系鼓勵學生能夠獨立完成作品,從議題討論、基地分析、初步及細部設計到建模渲染、模型製作,乃至展場設計等作品表達方式,能夠將四年來所學沉澱並收斂反思,透過畢業設計作品呈現出來。
創意媒體學院邱國峻院長提到,創媒學院包括空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視訊傳播設計、公共關係暨廣告及資訊傳播等各專業面向,著重社會價值、永續環境與時代接軌。空設系的同學們經過四年認真學習後,設計能量有目共睹,屢屢在全國設計競賽及國際設計大賽中獲得佳績,值得肯定;空設系張郁靂主任說明,系上支持學生不遺餘力,包括全國性及國際性等諸多競賽均有經費補助,讓同學們能夠利用機會拓展國際視野。
空設系第23屆畢製「築水。煦光之後」校內展圓滿落幕,之後更將陸續舉辦青春設計節、松菸畢製暨校友聯展,以及新一代設計展等畢業設計成果展,歡迎各界踴躍參與指教。
青春設計節
展覽時間:5月16日(四)– 5月19日(日)
開幕時間:5月16日(四)下午14:00
展覽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大勇區P2倉庫
松菸畢業設計展暨系友聯展
展覽時間:5月17日(五)– 5月19日(日)
開幕時間:5月18日(六)上午10:00
展覽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第五號倉庫
新一代設計展
展覽時間:5月24日(五)– 5月27日(一)
開幕時間:5月24日(五)下午14:00
展覽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二館一樓
放視大賞
展覽時間:5月30日(四)– 6月01日(六)
展覽地點:高雄展覽館南館
Kun Shan University:https://www.ksu.edu.tw/focusNews/detail/14303





崑大空設系畢製「築水。煦光之後」獲國際賽事肯定 將南北巡迴展出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08 14:06:16) 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第23屆畢業製作「築水。煦光之後」之作品參與競賽並傳回好消息,「集韻城事-運動鏈結生活新型態再造與對話」、「致新築;未來與未來」、「緊急短期 庇護所」、「七七事變」入圍高雄青春設計節「建築與空間設計類」;「路外孤島的另一種可能-城市運轉手的棲所」則入圍金點新秀贊助特別獎,展現優秀設計實力。
高雄青春設計節是一個屬於青年學子的育成展與創意競賽舞台,參賽作品類型包括視覺傳達設計、立體造型暨產品設計、數位多媒體與遊戲設計、建築與空間設計、音樂設計及策展實踐與展示設計等六大類別。4月29日公佈初選入圍名單,在「建築與空間設計類」共有14件初選作品,崑大空設系延續歷年優異表現,在該類別獲得4件作品入圍的佳績,包括沈豪慶老師及蕭紋娉老師指導蔡玗均的「集韻城事-運動鏈結生活新型態再造與對話」,作品透過閒置空間活化利用的方式,在臺北市一個繁忙的辦公場域創造上班族新的都市生活體驗及互動契機。
曾維揚老師指導李珮淇的「致新築;未來與未來」,以新竹六燃廠為場域,透過規劃整合新的產業、活動及居住型態,塑造一個都市空間閱讀新視角;由吳基正老師指導范景翔的「緊急短期 庇護所」,以臺南市街友居住議題為主軸,嘗試設計符合街友需求的庇護空間;吳禹賢老師指導曾維城的「七七事變」,著眼於人、生態及科技之間的距離,在臺南七股進行基於能源考量的可持續性空間設計。
此外,張博碩老師指導姜程翔的「路外孤島的另一種可能–城市運轉手的棲所」,嘗試以城市中計程車及遊覽車司機為設計對象,設計專屬於城市運轉手的休憩空間,其作品也入圍金點新秀贊助特別獎,入圍作品也將於後續畢業設計展覽中陸續展出。
畢業設計總召空設系廖夆淇老師説明,今年畢業設計展以「築水。煦光之後」為主題,以自我的蛻變為概念,意為在大學四年設計師養成的過程中,同學們的探索及成長猶如水不斷地變化塑形,期許彼此尋著水面煦光找到正確的方向,在時光的痕跡中築成自我邁向未來。
空設系張郁靂主任表示,該系畢業製作已邁入第23屆,邀請各方專業長才的業師進行指導,透過多元的設計議題及場域探討培育未來設計人才,畢業生在業界及國內外各項競賽均有優秀亮眼的表現,未來也將秉持教育精神持續培育多元且具設計能量的實務人才。空設系自5月起將舉辦四場畢業設計展覽,包括崑大空設系系館校內展、高雄青春設計節、臺北松菸畢業設計展暨系友聯展及新一代設計展,以及崑大創意媒體學院於放視大賞所舉辦的設計聯展,歡迎各界蒞臨指導。
「築水。煦光之後」第二十三屆畢設展覽活動時程:
1.崑山科技大學校內展
展覽時間:5月03日(五)– 5月09日(四)
開幕時間:5月03日(五)下午14:00
開幕時間:崑山科大空間設計系館
2.青春設計節
展覽時間:5月16日(四)– 5月19日(日)
開幕時間:5月16日(四)下午14:00
展覽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大勇區P2倉庫
3.松菸畢業設計展暨系友聯展
展覽時間:5月17日(五)– 5月19日(日)
開幕時間:5月18日(六)上午10:00
展覽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第五號倉庫
4.新一代設計展
展覽時間:5月24日(五)– 5月27日(一)
開幕時間:5月24日(五)下午14:00
展覽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二館一樓
5.放視大賞
展覽時間:5月30日(四)– 6月1日(六)
展覽地點:高雄展覽館南館
Kun Shan University:https://www.ksu.edu.tw/focusNews/detail/14279




吳禹賢老師指導曾維城之作品「七七事變」

張博碩老師指導姜程翔的「路外孤島的另一種可能–城市運轉手的棲所」入圍金點新秀贊助特別獎
2024年5月27日 星期一
2024年5月24日 星期五
2024年5月23日 星期四
〔全文版〕第24屆山海觀文化資產研討會熱鬧開鑼 細數雲旭樓古蹟保存過程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23 16:49:12)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5月23日(四)、24日(五)在雲科大人科二館DS120演講廳辦理一年一度的「第24屆山海觀文化資產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安排在雲科大內的縣定古蹟—雲旭樓(原雲林國中校舍)。此次研討會以「承雲旭日」為題,旨在疫病、戰爭、天災世界紛雜之時,以「承」承接、承續,「旭」為光明與希望之意,並致敬過去,在前人所奠定之基礎上持續耕耘,展望未來,期許本研討會在文化資產領域中,能擴張學術研究與討論的深度和廣度,得以承先啟後迎向光明。現場與會的專家學者、民眾與學生們齊聚一堂,交流熱烈。
人科學院李謁政院長在開幕式致詞時表示:「本屆研討會在雲旭樓辦理開幕式,象徵著整個文資系在十幾年前面對龐大保存壓力的狀況下,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倘若有機會的話,應使雲旭樓成為斗六及雲科大重要的文化亮點。」
研討會專題論壇邀請雲科大建築系劉銓芝老師、雲旭樓保存聯盟發起人張妙祝女士,以及雲旭樓保存運動的發起人,也是文資所校友唐梅芳(語孺)女士,進行首日的「雲旭樓的保存與再生」專業論壇,細數雲旭樓保存的原委與過程,並提出對雲旭樓未來發展的期許。劉銓芝老師也為大家做雲旭樓的現地導覽。5月24日則邀請北藝大黃士娟副教授主講「他山之石-歷史都市金澤之町屋保存制度」,介紹金澤市町屋保存制度的成功經驗,分享歷史建築的保存策略。為期二天的研討會議程,還安排五場分場會議,共18位發表人分享其在文化資產議題上的研究成果,內容豐富精采,呈現文化資產的多元面向。
文資系王瀞苡主任提及,山海觀文化資產研討會是國內文化資產學界與大眾共享的跨領域交流平台,感謝各界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關注與參與,以及積極參與協助雲旭樓保存與活化的師生與社區人士;並感謝系上徐慧民副教授帶領碩士班研究生辛勤辦理本屆研討會。未來文資系也會持續在雲旭樓與雲旭鉛字辦理教育推廣與活化工作,誠摯邀請大眾參與,共同維護與推廣文化資產。





2024年5月22日 星期三
大隱開發
五大殿堂建築讓全球朝聖信義區「大隱青后」頂奢生活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22 11:36:04)

想像一下,如果大谷翔平站上台北大巨蛋打擊區,如果美國流行天后泰勒斯在台北大巨蛋登台連唱3場,如果詹皇在台北大巨蛋帶著球飛…,專辦演唱會的售票平台業者和擁有球隊金控業者都說「不是不可能!」。一場能賣4萬張票的台北大巨蛋,不單是足以代表台灣賽事娛樂產業的最高榮耀,更有望吸引全球觀眾飛來台北「朝聖」,把全場一起體驗歡呼、吶喊的共感經濟發揮到極致。
從賽事娛樂產業火到出圈,引爆金控想入股、全球品牌想買年度贊助、地產業想推案插旗的「大巨蛋經濟學」,市場看好有望複製新加坡每場用三百萬補助,獨家壟斷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東南亞區的舉辦權,最後坐收超過補助金額13倍達到83億海外觀眾帶來的世界級消費商機。地產業者大隱開發創辦人張裕能董事長指出,「信義計畫區的台北大巨蛋,將一舉變成世界的大巨蛋。」
張裕能用「全球朝聖,我家樓下的台北日常」來形容大巨蛋生活圈新推建案「大隱青后」NEW MONEY買家的想法。今年信義區5大殿堂級國際建築地標將陸續登場,包括已運營(1)101和(2)大巨蛋、5月初以雕塑大師羅丹作品開幕的(3)富邦美術館、年底開張的(4)大巨蛋SOGO city,以及今年落成的(5)台北天空塔,將匯聚凱悅飯店集團兩大高端品牌「Park Hyatt Taipei」與「Andaz Taipei」進駐。也因此信義區大巨蛋菁英宅「大隱青后」地段價值,宛如大巨蛋貴賓包廂,這種VIP席次在國外球團主場貴賓室即使一年一百萬美金,照樣吸引球迷和企業主瘋搶。

從信義計畫到大巨蛋,就像是上東城到麥迪遜廣場花園的「精華濃縮版第五大道」。對有過國際城市生活經驗的NEW MONEY買主來說,「未來全球朝聖,我的信義區日常」。區內指標案「大隱青后」在基隆路一段、松隆路口角地,打造23層SRC地標,規劃19~31坪信義菁英宅,吸引新貴抓緊城市頂尖地段再走升攀上新高峰的機遇進場,搶占市府商圈大巨蛋信義區最自傲的一角。
據商周雜誌調查,台北大巨蛋生活圈近五年房價漲幅高於信義區大盤行情22.7%,業者認為「這才剛開始而已」,未來等洲際酒店、SOGO CITY全數到位開幕,台北大巨蛋園區變成「完全體」,價值將無可限量。且台北大巨蛋位置比東京巨蛋更精華,加上信義計畫區、松菸誠品與受惠巨蛋開幕而復甦東區商圈,所創造出的24小時商機,更有望複製日本東京巨蛋「一年使用400天,天天24小時使用」拆分不同時段舉辦不同活動的極致化經營策略,鋪陳出時時刻刻都精彩的都會生活體驗。
〔全文版〕正修建築「點生萬象」畢業成果展 設計風格獨特 專題引矚目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22 14:35:40) 正修建築室內設計系「點生萬象」畢業展市府四維行政中心盛大登場! 展出70組作品及9組專題製作研究,展現畢業生設計創新與實踐能力,四組優秀作品更入圍2024青春設計節創意設計決賽,校長龔瑞璋表示,畢業班同學設計出來的作品,就是業界所需要的,許多優秀同學還沒畢業,就被業界看中預訂走了。
2024年正修科大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畢業成果展在市府四維行政中心開幕,正修科大校長龔瑞璋、傑出校友市府工務局建管處副處長謝志昌及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羅必達、高雄市景觀工程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周國英等應邀出席。
今年主題「點生萬象」以元素與萬象空間概念相結合的抽象思考,將微小元素與時間、空間表達宇宙的複雜性和連續性,創造出獨特視覺和空間體驗。
本屆畢業班共展出大學四技建築組、室內設計組與五專建築科共70組作品及9組表現優異專題製作研究,除在四維行政中心展出外,接續5月31日至6月3日將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舉行「2024松山文創學園祭」畢業成果展覽,充分表達學生的動能。
優秀作品並在2024青春設計節創意設計競賽大放異彩,共有四組入圍決賽,廖映琁、吳昕曄的「夏候鳥的新故鄉──東南亞商業文化交流園區」獲大會空間設計類評審團獎,這個設計理念建立在包容性與提供友善的活動空間,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重新聚集、交流,深化民眾和外國遊客對東南亞文化的認識。
許富傑、林威承的「後裔星鑽-水泥森林中的瑞豐寶盒」挑戰夜市立體化為設計主軸,讓各空間達到最高坪效,以市場為中心動線,規畫滿足遊客需求,解決基地周遭交通問題。
紀姍妤、王珮玟的「與鳳儀書院的相遇」以原有基地向外延伸機能性空間,增加綠地及建築風貌改善,正視史蹟的未來。
聶濬澤、陳冠宇的「漸隱邊緣──左營舊城改造」則關注見城計畫文化歷史課題進行區域空間的再造與設計。

「點生萬象」畢業展展期自即日起至5月26日,作品涵蓋永續環境規劃、歷史場域重塑及高齡親子友善等不同類型題材。

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2024年5月16日 星期四
皇普建設
業界首創「BIM + PES」,皇普以建築創新超越卓越|天下雜誌
建築牽涉了人與空間,更是時間的藝術結晶;在科技不斷進步的現代,皇普建設仍不停地自我進化,不僅逐漸以科技視野帶動建築創新,更力圖挑戰自我,完成購屋者對於幸福的渴望。
〔全文版〕成大建築系傅朝卿名譽教授 奉獻心力推動文資保存 獲文化界最高榮譽「行政院文化獎」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16 11:07:23)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傅朝卿名譽教授,長期以「理性、中道」的態度推動文化資產保存 、致力與國際接軌、更結合民間力量讓文資保存觀念深入普羅大眾,41 年來不遺餘力奉獻心力於斯土斯民,獲文化界最高榮譽第 43 屆「行政院文化獎」。傅朝卿教授表示,感謝過去以來的主張與堅持獲得認同,今後會繼續做該做的事,也期盼更多文資人士參與國際文資組織,掌握新趨勢,讓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更加健康、永續。

在古都臺南出生,成長,生活周遭有許多老房子,傅朝卿教授年少時期即對老建物有著難以言喻的情感。大二在台北大安區林安泰古厝原址附近的建築師事務所實習時,親身感受到古厝因敦化南路拓寬面臨拆除,引發社會廣泛討論、爭議,進而在日後催生出臺灣文資法。「大概從那時候起,興起想為文化資產保存做些事的念頭吧,」傅朝卿教授回憶說。
進入成大建築系任教後,他開始著手調查全臺各地老房子,還為此成立「尺度工作室」,邀有興趣的學生加入調查。 更於 1985 年自費出版「安平建築」一書,免費贈送圖書館、重視文資保存的單位、朋友等。傅朝卿教授透露,出版書的費用約 9 萬元,那時他月薪僅 9 千元,花費還真不少。傅老對文資保存的用心與熱忱,由此略窺一二。身為成大老師,他透過成大的量能,參與文資保存的事務愈來愈多,能做的事也日益增加。
一路走來,傅朝卿教授感嘆,臺灣仍有不少人對文資保存、修復的觀念未與國際同步,認為保存必須像古董一樣,不可以有任何改變。在國外,老屋是可以當成日常的一部份,被使用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2022 年提出文化遺產走向創新、韌性(獲當代社會接受)、人性(尊重所有權人意願)、多元化發展。
位於臺南市中西區鄰湯德章圓環的國立臺灣文學館,建築主體為日治時期建築,改為臺灣文學館時,在主建築後方增加了一棟新建物,基於整體規劃與考量,傅朝卿教授與成大建築系徐明福教授均主張拆除舊有的廁所、防空洞、腳踏車棚三處,結果引來一波波斥責破壞古蹟的反對聲浪。幸好他們的主張最後獲得認同,才得以成就今天的文學館。
傅朝卿教授向來主張與堅持:「文化資產或古蹟等老建築,不會完全符合現代社會,若稍加除去不符現代需求的部份,讓老物件更貼近現今生活,這樣老房子就能活得更好、更久,不是更有意義嗎。如果不能更動,什麼都維持原樣,城市發展進步的空間恐怕微乎其微。」
他也不解臺灣部分文資保存人士存有「摧毀當代人記憶,却去懷舊不存在於記憶中的老建物」的奇怪念頭。傅老以現今的臺南美館 2 館為例,日治時期該址為神社,建 2 館時竟然有人主張要恢復為神社。但現在活著的人,幾乎沒有人對該神社有任何記憶,在傅老看來,只因老照片呈現出來的美好,就抱著懷舊念頭去恢復往昔的樣貌,是一種虛假,而非真正的恢復。
為了讓國內人士了解到國際文資保存的新趨勢,2002 年傅朝卿教授接受公部門委託,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資保存相關規則翻譯成「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一書,這是國內首次完整、專業地翻譯國際文資保存法規。但多年過去,臺灣社會普遍的文化資產保存觀念仍落後國際 至少 10 年。而自 1982 年起施行的文資法,期間雖不乏條文修正,但整體而言,依然是一部 40 年前觀念的法規,要接軌國際還有許多仍待加強。

傅朝卿教授從 2003 年起即帶研究生自費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發表論文,2011 年更突破外交因境,以臺灣名義出席、介紹臺灣文資保存成果。傅老欣慰地表示,一開始只有他帶學生,現在臺灣已有 10 多名不同大專校院老師學生參與該會議,包括成大吳秉聲助理副校長、成大創產所林蕙玟教授等。他期盼國內投入文資領域的學者、專家等能多參與國際相關會議,與國際接軌。
投入文資保存 41 年,傅老主張及堅持以理性看待文化資產、文化資產可以再利用、可以拆除些、允許加入新元素等觀點,常引來激烈批評,不免令他感到挫折與失望,但想一想,若不堅持,非聯合國會員的臺灣,在文化資產保存觀念可能會離國際愈來愈遠吧。
回首來時路,最讓傅老有成就感的是-成大與馬祖合作推動軍事據點再造「戰地轉身.轉譯再生」計畫。2007 年,他投入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研究,之後在成大建築系、規劃設計學院的支持下,以團隊合作方式,論述、轉譯、設計、活化、再造逐漸消逝的軍事據點,暨保存了馬祖文化也將其融入馬祖當代生活,獲得在地的肯定外,也榮獲第四屆《遠見》雜誌「大學社會責任獎」。
學術研究、教學、參與公、私部門文資保存事務之外,傅朝卿教授還深入民間推廣與傳遞文資保存觀念,除創立臺南市文化資產保存協會,舉辦多項文化活動與展覽,他也是成大首位赴民間講堂開課的教授,20 年前即開始到臺北誠品等各地演講,近 10 年來平均一年 50 場校外演講。
榮獲文化界最高榮譽,屬於個人終身文化成就獎的「行政院文化獎」,傅朝卿教授心存感謝,高興之餘也有些驚訝。他指出,文資保存是較為小眾的領域,行政院文化獎沒有類別之分,每年表彰人數極有限,今年沒有文資領域人士擔任評審,獲獎猶如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得獎是一項肯定,會繼續做該做的事,過去得獎若有獎金,都會回饋文資領域,這次也會讓獎金有最好的運用與發揮。
行政院文化獎是國家最高文化榮譽獎項,為表彰對我國文化之維護與發揚有特殊貢獻之人士而設,屬於個人終身文化成就獎。不分國籍每年表彰 1 至 5 名,2024 年為第 43 屆,累計迄今不到一百位對我國文化之維護與發揚有特殊貢獻之人士獲此殊榮,傅朝卿教授是第95位。
成大建築系傅朝卿名譽教授 奉獻心力推動文資保存 獲文化界最高榮譽「行政院文化獎」 | 中央社訊息平台
2024年5月14日 星期二
2024年5月13日 星期一
〔全文版〕雨中有藝!防水工程龍頭易兆企業 打造全球首座「易兆雨中美術館」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13 16:35:38)

風雨中的藝術,你聽說過嗎?在台北信義香堤大道廣場,日前展開一場前所未有的藝術盛會!由台灣防水工程龍頭易兆企業,憑藉其頂尖易兆拜鐵膜Baytec SPR防水膜工藝,打造全球首座「易兆雨中美術館」,完美防水技術讓珍貴的展品絲毫不受水分侵擾。這一場風雨兼程的藝術之旅,不僅挑戰傳統美術館的架構,更讓我們在雨中感受藝術的靈魂,引領觀眾進入一場別出心裁的感官之旅,在雨中沉醉於藝術與技術的交融之中,並感受易兆良匠本心的企業精神。
本次展覽設計風格以1960年代法國克萊因藍(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為靈感啟發,結合「易兆拜鐵膜Baytec SPR防水膜藍色視覺」和「台灣藝術」為兩大元素,透過新生代台灣藝術家吳美琪、林亦軒等人創作,展現了不同媒材呈現出的獨特肌理紋路。這座全球首座專為在雨中欣賞展品而設計的美術館,藉著藝術品與易兆防水膜工藝的結合,其不間斷的雨水洗禮,這場藝術之旅將帶領觀眾進入一場感官的奇妙之旅,體驗藝術與技術的完美融合。即使此舉讓4間保險公司不敢承保,但仍不得不讚嘆,唯有易兆防水膜,憑藉對防水功能的絕對自信大膽設想、匠心施作,才能呈現這場藝術盛宴。現場除藝術畫作展出外,更同步展示易兆拜鐵膜Baytec SPR防水膜的工程20年取樣實績,證明擁有防水保固20年以上有所依據。
成立於1993年的易兆企業已有30年歷史,在防水技術上擁有著豐富的專業經驗,從台灣高鐵、新加坡海底隧道到中國首條通車極寒地區的哈大高鐵等,全亞洲均有其工程實績。這次,易兆企業再次超越傳統,將其專業技術應用於藝術領域,打造了全球首座雨中美術館。易兆曾董事長表示:「這次的雨中美術館是我們挑戰極限的一次嘗試,也是對易兆企業技術實力的最好詮釋。我們希望透過這場藝術盛會,向大眾展示易兆拜鐵膜Baytec SPR防水膜在防水領域的卓越效能,同時將藝術與科技完美結合,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藝術體驗。我們將繼續不斷創新,致力於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防水解決方案,讓世界更加美好。」
訊息來源:易兆企業
雨中有藝!防水工程龍頭易兆企業 打造全球首座「易兆雨中美術館」 | 中央社訊息平台
2024年5月12日 星期日
2024年5月11日 星期六
〔全文版〕竹市府攜手產官學共同協作! 「堤頂之星2.0」年度邀請展開展 用藝術喚起永續意識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11 17:29:37) 新竹市鐵道藝術村與王道銀行藝廊即日起至7月12日推出2024「堤頂之星2.0」年度邀請展《明日再生:永續.環境.想像》,副市長邱臣遠今(11)日到場參觀表示,此次展覽邀請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張晴文擔任策展人,並由竹市文化局、財團法人智邦藝術基金會、財團法人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共同協作,以「永續×環境×想像」為主題,邀集11位(組)藝術家以創作回應「明日再生」意象,透過產官學合作探討永續價值意義,並攜手推動藝術創作發展。
邱副市長表示,市長高虹安致力打造「宜居永續」的城市環境,並積極推動各項環境永續發展計畫,讓竹市邁向友善、創新的「安居科技城」。此次邀請展為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主辦的2024年度「堤頂之星2.0」徵件計畫的其中一環,展覽呈現多元創作觀點,以及藝術家們對於環境永續議題的思考與表達。
邱副市長說,此次「明日再生」展覽表現出藝術家對於環境、永續的想像,還有藝術感染力的展現,更呈現企業、教育機構和藝術界共同為推動文化藝術發展所做的努力。非常感謝主辦單位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及眾人努力,讓我們得以欣賞如此豐碩的成果,也感謝王道銀行總經理李芳遠、國立清華大學副校長戴念華到場支持,預祝展覽順利成功。
財團法人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黃巧慧表示,本會致力於結合產學資源提供年輕藝術新秀在創作孵育過程之養分,並於2022年升級為「堤頂之星2.0」,鼓勵新世代藝術創作者跨領域合作,透過藝術對話社會,實踐社會關懷。
身為清華大學校友的王道銀行總經理李芳遠,今日亦出席《明日再生:永續.環境.想像》開幕活動。李總經理表示,王道銀行長期致力於永續發展,並透過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深耕藝文教育,歷來培育出許多優秀的新銳藝術家,為藝術界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創意,更在社會責任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社會進步與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策展人張晴文表示,「明日再生」指向每一個明日,達致永續才是每一個明天的保證。此次藝術家展出作品媒材涵蓋樹葉、貝殼、玉米葉、藍染剩餘布料、人造廢棄物如塑膠以及數位工具ChatGPT等多元媒材。探討自然萬物與人類之間的微妙的關係與意象,不僅表達對文化永續的觀照,亦涉及藝術的勞動、意念與物的消耗與轉譯,在重複性的創作痕跡中,探究各種「再生」的可能。
張策展人說,藝術在反映與改變社會的各種實踐中展現其能動性,在前瞻洞察和反思警醒之外,擁有獨特的方法和見解,能富想像力地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因此展覽中的所有創作,從體驗的複習到物質與價值上的轉化,甚至運用新的數位技術做為新價值的加速器,為「永遠的明日」或者「不斷再生的明日」找到些許回應的契機。
國立清華大學副校長兼任永續長戴念華表示,王道銀行(O-Bank)深耕ESG企業社會責任,連續2年蟬聯國際永續評鑑機構Morningstar Sustainalytics 金融業排名第一,而國立清華大學3度蟬聯「台灣永續典範大學獎」首獎。此次展覽在策展人張晴文的規劃下,由文化局、財團法人智邦藝術基金會、財團法人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及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產官學攜手合作,用藝術的想像探索人類永續之未來。
文化局長王翔郁指出,竹市鐵道藝術村原為新竹火車站倉庫,建於日治時期,這座由舊建築再生,轉型成為展覽空間為支持青年創作者及推動創新藝術展演的基地,場所精神也呼應著展覽主題。
文化局補充,「明日再生:永續.環境.想像」即日起至7月12日於王道銀行藝廊(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二段99號)與竹市鐵道藝術村(新竹市花園街64號)同步展出。相關講座及工作坊內容,請上「新竹市鐵道藝術村」臉書粉絲專頁( facebook.com/Hsinchuwarehouse )查詢,或洽03-5628933及1999為民服務專線查詢。





邱副市長參觀展覽作品。
竹市府攜手產官學共同協作! 「堤頂之星2.0」年度邀請展開展 用藝術喚起永續意識 | 中央社訊息平台
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
〔全文版〕李梅樹紀念館將落腳臺北大學 校方與明緯公益基金會簽署備忘錄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10 16:25:19) 為配合新北市政府「捷運三鶯線臺北大學站LB07站」新建,臺北大學與明緯公益基金會簽署備忘錄,基金會出資協助臺北大學興建LB07館,完工後的LB07館部分空間,將指定提供李梅樹紀念館日後營運,相關捐助金額達3億元。作為三峽藝文重鎮的李梅樹紀念館進駐臺北大學,象徵臺北大學具體落實SDGs第11項目標「永續城市與社區」,也是履踐大學社會責任的重要成果。
臺北大學總務處表示,LB07館位於三峽校區第二校門口,規劃為地上4層建築,包括新北市捷運工程局代辦費在內,興建總經費上限為3億3千5百萬元,興建工程預估期程為3年。校方除必要留設外,得將LB07館1至3樓其餘場館空間,出租給明緯公益基金會,或由基金會指定租予李梅樹文教基金會,提供李梅樹紀念館營運。而明緯公益基金會與校內相關系所、單位將洽談簽訂產學合作,共同在永續和大學社會責任等項目合作。
臺北大學校長李承嘉除感謝明緯公益基金會捐助經費,也讚許其對李梅樹紀念館營運的大力支持。他認為,這座建築將不僅僅是一個校園建築,更是承載了許多藝術和文化價值的象徵。它將讓學生有更多親近藝術的機會及展演的舞臺,並藉此帶動社區居民共同感受藝術薰陶,實踐藝術即生活的理念。透過紀念館,能夠更好地保存和傳承三峽豐富的藝術文化遺產,同時也為在地藝術家,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交流平臺。
明緯集團創辦人林國棟表示,明緯公益基金會以善意為出發點,設立社區關懷照顧據點,致力於建立友善社會並實踐永續發展,履行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對於未來「新家」,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景光說道,將持續推動紀念館的營運,秉持先父李梅樹先生的精神,為當地文化的傳承貢獻力量。
校方進一步表示,臺北大學多年來積極從事在地歷史文物研究與教學,如2000年設立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2015年成立海山學研究中心、2016年在圖書資訊大樓設立「海山學文物展覽館」、2020年成立校級永續發展委員會、2023設置永續辦公室。每年4至5月訂為學校「永續月」,舉辦各類永續講座和活動。未來李梅樹紀念館進駐臺北大學,可共同營造地方文化永續發展,對於校方的在地深耕乃至三峽的藝文發展,更是別具意義。



臺北大學校長李承嘉(左)與明緯集團創辦人林國棟(右)簽署備忘錄
李梅樹紀念館將落腳臺北大學 校方與明緯公益基金會簽署備忘錄 | 中央社訊息平台
2024年5月9日 星期四
〔全文版〕112 學年度全國大專校院圖書館館長聯席會 百餘位圖書館館長與代表聚集一堂交流分享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09 15:04:28) 一年一度大專校院圖書館盛事-「112 學年度全國大專校院圖書館館長聯席會」5 月 9 日至 10 日移師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舉行。2024 年適逢臺南 400,成大圖書館在睽違 20 餘年後再次承辦此一重要會議,更顯意義。今年主題「知識為光、再現知識:圖書館 ∞ 生成式」,逾 120 位全國各大專校院圖書館館長及代表參加,於會中分享業務執行績效、困境、創新服務並探究圖書館界新趨勢、挑戰與解決之道。

聯席會每年由各大專校院圖書館輪流承辦,成大圖書館曾於民國 91 年承辦,距今已超過 20 年。成大圖書館以知識多元領航,跨域傳承創新自許,近年來的特色發展包括:一冊一世界主題概念書展、實境遊戲、【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課程、為愛朗讀:錄製有聲書服務視障者課程、教師個人化與系所單位學術研究力分析服務等,期許成為臺灣重要學術資源中心之一。
成大副校長李俊璋出席開幕典禮,歡迎全國大專校院圖書館館長及代表前來參與盛會。李俊璋副校長致詞指出,圖書館對大學生、研究生都是獲得知識重要場域之一。生成式 AI 蓬勃發展,對圖書館的運作與發展也會帶來影響,「生成式 AI 能高效率地匯整舊知識,但發展知識仍要靠人腦。面對新型態的科技,我們應面對、接受、學習及使用。」
成大圖書館傅子芳館長表示,館長聯席會議是重要的交流平臺,感謝大家聚集,分享與交流在大學圖書館業務運作上可能遇到的挑戰和機會。今年大會主題將討論生成式 AI 對圖書館業務有什麼樣的衝擊,為期兩天的會議上將有深入、全面性的討論。傅館長最後感謝許多單位、成員的協助與參與,大會才得以順利開展,也期待大家有豐收、愉快與美好的會議經驗。
生成式 AI 發展快速,大學圖書館如何秉持使命結合新科技,跨上時代脈動,讓知識發光、再現知識,以展現圖書館之無限可能,是「112 學年度全國大專校院圖書館館長聯席會」重要議題,同時也針對圖書館之定位與價值、經營與管理、挑戰與因應、結盟與合作、創意與實踐等五大面向進行分組討論,相互腦力激盪並意見交流,共同研討解決之道。也邀得臺灣大學圖書館陳光華館長以「學術圖書館的專業與創新」為題演講。
為了讓與會人士進一步認識臺南文化之美,成大精心規劃具特色的水、陸參訪行程,水線行程-安平遊港,船上安排導覽解說,介紹安平燈塔、漁光島、億載金城、林默娘公園等景觀與人文,以了解臺南歷史。陸線行程-穿街走巷探索安平,跟著專業解說員走訪安平「五館、四街、三巷」,體驗安平歷史聚落昔日風華,造訪臺灣常民生活最古樸有味的一環。
民國 78 年國立交通大學及清華大學召集圖書館館長聚會,首度召開「全國公私立大學校院圖書館館長聯席會」。民國 81 年起,包含技術學院與師範學院的圖書館陸續加入,逐漸轉型為每年一次的例行性年會;民國 97 年 5 月16 日 96 學年度館長聯席會議決議將會議名稱改為「全國大專校院圖書館館長聯席會」,擴大邀請專科學校與會,並於當次會議中獲教育部同意在每年陳報教育部常設小組工作成效條件下,將大專校院圖書館館長聯席會議常設小組列為常態性計畫並補助經費。
112 學年度全國大專校院圖書館館長聯席會 百餘位圖書館館長與代表聚集一堂交流分享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全文版〕東海教研所楊博惇推動地方聚落空間營造 永續計畫獲2024建築園治獎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09 10:39:54) 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生楊博惇長期關心地方教育與聚落,積極推動農村工藝產業發展,為了幫助農村永續所提出的「地方聚落空間營造永續計畫」,更獲得了「2024建築園治獎」,520之後將由新就任的賴清德總統親自頒獎。

2023年畢業於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楊博惇,目前擔任南投縣中寮鄉「漳平溪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積極推動農村工藝產業發展,更以教育深耕地方。教育研究所所長江淑真說,楊博惇攻讀教育研究所期間表現優異,研究將中寮文化和教育作為研究核心,以行動研究探討爺爺、奶奶奉獻大半輩子的瀧林書齋,不僅成為東海教育所首位以實務報告取代傳統論文的碩士生,實務報告內容更獲得「2024建築園治獎」的肯定。

江淑真所長表示,楊博惇是一位很有理想的青年,因為爺爺、奶奶長期關心偏鄉學童,以及投注心力幫助學童進行課後照顧,爺爺、奶奶的奉獻讓他相當感動。2005年,以北中寮最主要的溪流命名的南投縣中寮鄉漳「平溪文化藝術協會」成立後,不僅全力推動九二一大地震後的中寮文化和教育,之後更建立了「瀧林書齋」,成為偏鄉教育的重要基地,持續提供課後輔助、英文教學和縫紉工藝培訓。2008年,協會與草屯工藝研究中心合作開展了「地方特色輔導-工藝扶植計畫」。江淑真所長指出,這個協會除了幫助當地婦女和學生,且帶來更多不同工藝美學的教育訓練外,更影響了當年還是學童的楊博惇。
東海會計系許恩得教授自2014年起也曾與該協會合作,八年來透過「東海關懷營」為中寮地方各小學設計多元課程,成為當地教育關懷的最佳夥伴。楊博惇在2021年返鄉成立「中寮之藝」後,承接起協會的理想發掘中寮在地工藝文化,結合地方教育,帶領在地青年學子和在地工藝師共同以「瀧林書齋」作為教育基地,更結合當地孩童的教育需求和中寮工藝文化特色,帶動起地方創生。

同樣關心教育的江淑真強調,「中寮之藝」不僅結合了學校課程和基地活動,還設計了各種工藝教案,包括藍染、拓染、刺繡、網版、月桃編織、雕刻等。特別以「樹皮燈」作為地方工藝教育發展項目,讓參與的學子、地方媽媽們從採集、捶打到製作樹皮燈,成功活化地方,將微型工藝產業創造的收入回饋在地工藝教育發展。除了每年的工藝教育,中寮之藝還串聯了中寮工藝文化和地方景點,舉辦「螢之聲」音樂會,以音樂和工藝重新詮釋中寮豐富的生態人文,促進觀光和地方凝聚效益。楊博惇是相當優異的東海校友,此次能得到「2024建築園治獎」的肯定,並將獲賴清德總統的親自授獎,不僅是對他個人長期對地方貢獻的付出與肯定,更是東海師生的教育與榮耀。
東海教研所楊博惇推動地方聚落空間營造 永續計畫獲2024建築園治獎 | 中央社訊息平台